Sydney、悉尼、雪梨,南太平洋上的美麗港灣,也是澳洲大陸的大城市。(不過雪梨不是澳洲的首都喔!)一般人想到雪梨,一定會想到貝殼造型美麗的歌劇院,不過在去雪梨的旅程上,歌劇院只是配角,而主角是港灣大橋。

也不知道當時是看到什麼新聞,在決定去雪梨時,就決定要去港灣大橋爬一下,體驗一下這個全澳洲人都愛的行程。所以在行前會議上,就跟旅行社溝通我們要脫團一段時間,通常要脫團,對旅行社來說,真是頭痛人物,不過當我們說脫團的目的是為了去爬港灣大橋,似乎成為一個很好的理由,而導遊也幫我們找到一個最適合的時段,方便車子可以帶我們帶爬橋的辦公室附近,也方便我們回來時與大家集合。當時是跟同事何老師一起去的,而訂票這種繁瑣的工作,當然就是由他這個年輕人透過網路來處理,老實說,票還真的是不便宜,花了我們一人170澳幣,相當於台幣4000元,只是想到機會難得阿,就忍痛刷下去囉。

爬橋的行程,是安排在參觀完歌劇願之後,而從歌劇院遠遠就看到這個橋屹立在灣邊,而橋上有小小的人影,正在努力的往橋中間邁進,當時實在是很期待。當進入爬橋活動的辦公室,空間不大,但是看的出來是個很成功的公司,有來自各地的遊客要來爬橋。爬橋的活動大概每半個小時一個梯次,一個梯次大概八到十人不等,有一個嚮導。在 簽署了切結書後,發放所有的工具,包含了禦寒的衣物與扣環,當然也由他們的專業人員說明整各行程與如何使用所發放的工具。禦寒衣物是鐵灰色的上衣和長褲,非常保暖,而聽說這是因為這種顏色比較不會影響橋上車輛的視線。而每個人的腰間都繫著安全扣環和防雨設備,整裝完畢之後,遊客就在導遊的帶領下,依序從鐵橋下面的狹小通道,走到港灣大橋瞭望塔附近,接下來才開始從東面的拱形結構爬上去,在前往大橋主結構的路上,真是興奮阿。

我們這一團只有六個人,其中包含對父女,他們來爬是因為沒有爬過這做橋的雪梨小孩不算長大,所以爸爸帶著女兒來爬橋,也宣告小女兒是小大人了。在爬橋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將腰間的安全扣環、緊緊地扣在橋上的鋼索,這種安全扣環是經過特殊設計的,十分容易使用並不會影響在橋上的移動,而透過耳機,可以清楚的聽到導遊的介紹,往南看是哪一區,往北又是哪一區,當然還有不用介紹大家都認識的歌劇院。

六月的雪梨,正值冬天,雖不置於需要穿大衣但也是有點冷。站在橋上雖然陽光很耀眼,不過風很大,很冷,並竟這裡是海口,冬天的海風是很冷冽的。不過雖然冷,但是雪梨港真的是美麗。當然這麼美麗的地方,不拍個照怎麼行了,這個貼心的主辦單位也想到了,導遊小姐除了有介紹景點的功能之外,還是一個活動相機喔,她的任務就是要幫大家照相啦,因為所有人的相機都被要求不准帶上橋,理由是安全考量,頓時發現我們又上當了...

整個行程號稱三個小時,不過這包括了前置說明作業跟真正的爬橋活動,真正爬橋大概只有一個半小時。不過當我們站在橋上,真的是漂亮阿,所以雖然時間短但很值得。我們花的門票錢中,包含了一張團體照跟證書,讓我們炫耀用的。當然一張照片怎麼夠,我們又花了將近台幣一千買了四張照片。

很順利的也很滿足的回到車上跟大家集合,這時所有人正在岩石區逛街。中間我們所犧牲的行程,是魚市場,大家都說海鮮很好吃,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到底南半球的魚蝦有沒有比較大隻,不過爬橋的體驗,的確是很棒的回憶。

安公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昨天電視看著看著,又看到重播的穿越時空愛上你(Kate & Leopold),當然這個故事已經看過好幾次,時空裂縫將兩個不同世紀的人連結在一起,讓梅格萊恩與修傑克曼譜出一段穿越時空的戀情。片尾,梅格萊恩為了要回到1876年,站在Brooklyn Bridge縱身一跳,穿越了那個時空裂縫,與修傑克曼再度重逢。當然今天不是要寫這部電影,只是電影中時空裂縫的所在Brooklyn Bridge,實在是讓人難忘的景點。

我想Brooklyn Bridge應該是全世界拍過最多電影的橋了吧!只要是以紐約為背景的故事,覺得不可能錯過這個美麗的大橋。Brooklyn Bridge1,825公尺(5,988 英尺),橋面橫跨東河,兩端連接紐約的曼哈頓與布魯克林區。在1883年完工時是世界上最長的懸索橋。(恩,穿越時空愛上你的故事是在1876年,當時這做橋還在興建呢!)而我大概是電影看太多了,所以初次去紐約時候,在行程中就安排了Brooklyn Bridge之旅。

記得是五月吧,紐約的春天,聽說前一個星期還是屬於陰雨濛濛的天氣,不過我的運氣很好,從前一個星期在倫敦遇到難得的陽光,在紐約也一樣,溫暖的太陽伴隨著海邊的微風,這樣的天氣在美麗的橋上散步真是幸福。從地鐵站出來,就感覺這裡已經不像downtown那麼的人聲吵雜,遊客臉上也多了些喜悅,而這裡也多了些跑步與鐵馬族,趁著週末來運動休閒。旅遊書上寫著,能在清晨迎著晨曦在Brooklyn Bridge上跑步,絕對是最道地的New Yorker的生活方式,我到的時間雖然不是清晨,不過天氣也算舒適,所以也覺得自己有享受到紐約最經典的生活方式。

橋上兩層式的,上層是步道,讓遊客及鐵馬族使用,下層則是車道。這個橋的設計真的是美麗,岩石磚橋塔、哥德式拱門、木板步道,都可以看出這座橋的古樸風格。所以絕對是記憶卡殺手級的美景。沿著步道往布魯克林方向走,透過木板的縫隙,底下的車子川流不息。慢慢的也走到了Kate在電影中往下跳的位置。老實說,距離車道雖然不高,但能有膽量從車道方式走道橋的邊緣,梅格萊恩的勇氣也是十足阿。

當接近橋中間的時候,往曼哈頓方向看過去,老實說,這樣的天際線真是美麗阿,一座座的高樓,趁著藍天在陽光下,再次印證的紐約的吸引力。最棒的是,往北看可以看到帝國大廈,往南呢?則可以看到每天都在舉火把的自由女神,雖然小小的,但是在壯闊的海洋邊,仍是清楚的展現她的堅持。整座橋其實不長,所以一邊拍照一邊走,花不了一個小時,只是天氣真的很好,海景也真的美麗,讓人實在很想坐下來好好的欣賞,我想來這裡的紐約人,應該很驕傲這個屹立了上百年的大橋至今都是紐約的地標,甚至一度被封為全世界最美麗的橋。

最近紐約又幫Brooklyn Bridge設計了新花樣,在橋墩下,作了一個人工瀑布,是丹麥藝術家的傑作,,以金屬支架代替懸崖,利用抽水系統將水抽到支架上方的水槽,形成瀑布自懸崖往下宣業的磅礡氣勢。不過老實說,看起來有點不真實,不知道紐約人是在想啥,不過我想這也是紐約能夠持續吸引人的地方,總是有用不完的創意跟想法,讓紐約能夠百變。


安公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橫山,很多人乍聽之下可能不知道這是哪吧?橫山是新竹的一個靠山的鄉鎮,之所以叫做橫山,主要是來自於竹東平原邊的大背山,從芎林看過來像屏風一樣橫在那裡。不過橫山之所以變有名,主是是因為幾年前開始流行的搭火車去旅行的風潮,內灣線帶從各帶來來了人潮,也讓原來平靜的小鄉村內灣,頓時間成為觀光勝地。(內灣線與平溪線、集集線為現在仍在行駛的三條火車支線。)

內灣線,從新竹市到內灣,全長27.9公里(目前配合六家線施工,所以僅於竹東-內灣間行駛。)當然最有名的是終點站內灣。逛逛這個小村落,腳程快的可能只要半個小時,其中內灣吊橋與內灣戲院絕對是最重要的景點。

內灣吊橋,全長147公尺,跨越油羅溪上方,現在已經只供行人通行,不過開車的,旁邊有新建的內灣大橋可以通行。

內灣戲院,完成於41年,是一棟二層樓式的日式木造建築,在當時內灣以採礦木材興起,內灣戲院的開幕,提供了這個小聚落的人不一樣的休閒,也讓內灣更熱鬧。當然現在這個戲院早已經修業,而且已經被有生意頭腦的商家收購,用作於餐廳,姑且不論東西好不好吃,但在這樣有古意的餐廳內用餐,鐵定感受不同。當然這種古色古香的建築,有名的電影是不會錯過的,多桑跟春秋茶室都在這裡取鏡。

其實內灣真的不大,不過來這裡一定要嚐嚐這裡有名的野薑花粽,用野薑花葉所包的粽子,有淡淡的花香,口感跟平常吃的粽子不太一樣。其實一走進內灣,很多人應該會注意到,小時候看的漫畫大嬸婆似乎常常出現在內灣的裝飾中。其實大嬸婆的作者劉興欽是內灣出身,所以當年以回饋鄉里的感恩心情,大嬸婆成了內灣的代言人,也讓新人類認識了這個上一代人的漫畫人物。

秋天的清晨,微微的風吹的人好舒適,街上沒有太多人遊客,只有起早運動內灣的老人家與鐵馬族,在寧靜中感受的魅力。不過內灣真的太小了,一早沒有什麼商家開門,其實呆不了多久,所以就繼續往內灣線的另一個車站前進。

安公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不管在哪裡,到處可見的土地公廟,是台灣人最親近的神明,而也因為轄區比較小,所以土地公公也可以最盡心的照護下轄的信眾,而我們就是在廣源土地公公管轄下的小百姓。每天開車上下班,都會經過廣源土地公廟,而從辦公室的窗子往外看,也可以看到,土地公公從我們搬來這裡開始,就一直照顧著我們,而我們也定期的會去拜拜這個親民的老土地爺爺。

人家說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要拜土地公,不過今天是十月初三,為何要拜土地公阿?有人說,今天是土地公生日,可是怎麼記得土地公生日是二月初二阿?不過管他的,反正有拜有保佑...要拜就一起去拜吧,反正走路五分鐘就到。到了土地公公廟,才發現人還不少呢,原來今天是這個土地公公廟的建廟紀念日,難怪這麼的大張旗鼓,還發邀請函邀請我們來拜一拜。這裡除了有雞酒油飯可以吃,還有引領儀式的道士,再來就是有趣的布袋戲團了。

說是布袋戲團,其實有點太過,它就是一台小發財車,上面準備了所有的道具,包括布景,地點到了以後,把布景拉開,人就在車上演起布袋戲,這種戲班子還真的是第一次看到。今天演的看起來應該是福祿壽喜,最傳統的戲碼,不過也是最適合在建廟紀念日的時候,用來祝賀。

下班時候,棚子已經拆了,不過布袋戲團仍未離開,藉著一把小燈繼續演著,讓土地公公繼續看著這人間為他準備的好戲,享受一年一度的生日壽宴。


安公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剛開始寫部落格時,想說要搞就搞大一點的,乾脆來各319走透透好了,就趁著假日,到處拜訪寶島台灣的各個地方,好好的吃喝玩樂一番。畢竟以前總覺得台灣不大人口卻超多,每次出門不是塞車就是塞人,所以總是呆在家裡,一有比較長的假期,就計畫出國去旅遊去,缺少了對台灣一點點的關注。不過現在忽然要寫全台灣,好像野心有點大,正在猶豫之際,忽然想到,其實周遭有不少親朋好友,大家都來自於不同的地方,每個人如果貢獻一篇文章,寫寫自己的家鄉,不管是介紹好吃好玩的,或是關心家鄉的發展,我想都是增加大家對台灣各地方的認識,所以這個想法在幾個願意幫忙的朋友的鼎力相助之下逐漸成形。當然不能只靠朋友,自己也應該貢獻點,所以決定做一個簡單的對比,同一個地方,朋友們以在地人的立場,抒發在地的想法與觀點,介紹的也許不是大家都知道的好料,但是絕對在地道;至於我呢,大部分的地方我都是一個過客,可能見的讀的都是最熱鬧最有人氣的地方,透過這樣的方式,想把以前對台灣忽略的關注,重新開啟。這是一個嘗試,其實也不知道會不會成功,不過試試吧!

你的家鄉在哪裡呢?鹿港、車埕、二水還是King Cross或St. Pancras? 呵呵,最後兩個是在倫敦囉!




安公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