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9/1/3

冬天的日本天空亮的很晚,七點多終於看到露出天邊的太陽爽爽爽日本氣象廳果真很準,說出太陽就真的出太陽,而今天就要頂著冬天暖暖的太陽,去探訪姬路城。 

姬路城位於姬路,在兵庫縣,按之前在網路上找的訊息,從大阪做JR大概要花70分鐘,比奈良還要遠一點。所以今天也比前一天要去奈良來得早一點出門。因為還是過年期間,除了像我這種觀光客之外,大部分的日本人都睡的比較晚,所以路上人不多,車站也沒有太多人跟我擠。在第一天搭車去神戶的時後,就已經找好了轉車點,萬一在北新地所搭到的車是普通車,到了尼崎站就一定要換快一點的車,不然如果真的一路普通車搭到姬路站的話,可是要花兩個多小時。 

不過我運氣算是不錯啦,在北新地就搭到了快速列車,而且可以一路搭到姬路城,這樣大概要花90分鐘左右。

因為整個天氣陽光普照,儘管天氣還是很冷,但是心情就是好很多,當然也是想到等一下的陽光姬路城。(天氣好真的差很多,之前去京都金閣寺,剛好是陰天,整個美麗打五折。)JR越往郊區開,整個JR兩旁的風情也越是不同,沒有大都市中的高樓大廈,反而是一片片得矮樓房。從大阪到姬路的JR離離海邊不遠,所以不時可以看到美麗的海岸線,當車子開過神戶,我就開始期待舞子,因為舞子有明石海峽大橋,特別訝異的是,原來JR舞子站就蓋在明石海峽大橋的正下方,天氣晴朗讓我真的好想馬上去看看美麗的大橋,不過後來想想回程再來吧,傍晚說不定連美麗的晚霞可以一併欣賞。


姬路終於到了,本以為姬路有美麗的姬路城,整個JR車站應該多點歷史味的,沒想到並沒有,姬路車站跟許多大車站一樣,是屬於共構形式,這裡也有新幹線,重點是車站大廳接著就是百貨公司的入口。今天是1/3百貨公司在年後的第一天開放,看起來是有大拍賣,門口排滿了隨時準備衝進去搶購的shoppers

當然血拼不是我的重點,所以我的目標鎖定能夠借免費單車的Tourist Information Center。真的不是我想抱怨啦,真的不好找,不過當然還是在我努力不懈之下,讓我找到了。(詳情請看關西行花絮Himeji無料bike)

姬路車站到姬路城非常好找,因為就沿著車站前面的大馬路往前走到底就到了,路也不遠,所以其實就算沒有騎自行車也不會太遠,只是既然來了,當然要享受一下姬路城提供給觀光客這樣貼心的服務。

我想所有的姬路人一定以姬路城為榮,所以路的兩旁,充滿了以姬路城相關的雕像裝飾著。遠遠的看到了姬路城美麗的白色城堡,心也跟著興奮起來。

到達姬路城後,首先看到的是的文化遺產的大石碑,不過這個石碑設計的真好,遊客可以把石碑跟遠遠的姬路城一起拍起來。接下來就是堅固的石頭城牆跟護城河,這好像中外皆然,城堡搭配護城河的設計,建造城易守難攻的陣勢。從大門進入後,一個比操場還大的黃土廣場映入眼簾,遠方即是天守閣及各式閣樓與土牆,這裡是小朋友的天堂,不管騎單車、放風箏、玩樂遊戲,這是最好的場所,不過當然對大人來說,遠方的天守閣才是重點。廣場的兩旁種了滿滿的櫻花樹,可以想像三月櫻花開時,搭配著白色姬路,絕對是一級美景阿。

1993年姬路城獲選為世界遺產,由於整片白色的外牆,所以也被稱為白鷺城。由於它完整的木造城郭建築群,以及由白築城牆和白色土牆的特殊建築方式,是日本具有代表性且保留完善的城郭建築之一。姬路城始於1333年由一個地方守臣赤松則村在此開始修建堡壘,其子於1346年開始興建城堡,之後經過日本各代的擴建成為現今模樣。

姬路城之所以能保留如此完整,與未曾受過戰火洗禮有關,而這個也是跟日本其他的城堡非常不同的地方,目前姬路城有一座天守閣、三座小天守及連接這些建築物的渡樓,此外還有化妝樓等27座樓閣、15座城門和總長1000公尺的土牆。

在姬路城內環繞參訪時,除了這些保存完整的廊間令人注意外,雕刻有每個不同時期城主家徽的瓦也市城內的一大特色,所有屋頂所使用的獸瓦和屋木詹所使用的滴水瓦都凋有修、改建路姬城的諸侯家徽,當仔細去觀察這些屋瓦時只想到一朝君子一朝臣,一代諸侯一種瓦,但仔細觀看這些紋瓦,還真是有趣,除了可用藝術品來觀賞外還可以分辨不同時期的歷代城主,如美麗的羽蝶標誌紋瓦就是西元1600年池田輝政的家徽。

在觀賞完各座樓閣、城門與渡樓後,進入參訪的重點天守閣,天守閣外觀有5層,內部則是由地上6層地下1層所構成,主要是用2支主柱支撐,稱為東大柱及西大柱,柱子直徑約1公尺。天守閣每一樓層則展示不同時期的姬路城的歷史與文物,頂樓則有長壁神社供奉此地的地主神,並可供遊客眺望風景。要參觀天守閣沒有問題,不過要換上這裡準備的脫鞋,所以遊客一邊參觀還得自行提著自己的鞋子,所以腳臭的人要小心阿。

  

在參觀完天守閣後,接下來要去西之丸看一下,日本的城堡裡幾乎都有西之丸,姬路城的西之丸,標榜是德川秀忠將軍的長女千姬曾經住在這裡,所以還有特別準備了千姬的蠟像,讓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情形。

終於,我完成了好幾年來的計畫在2009年探訪姬路城,而且是在美麗的冬陽中看到白鷺城閃閃發光,真的是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阿爽。


-------------------------------------------------------------------------------------------------------------

姬路城築城史
南北朝時期,1333年(元和3年)開始築城。赤松則村在姬路山上建下了稱名寺。1346年(正平元年)史家普遍相信姬路城於本年由赤松貞範築造。室町時代中,1441(嘉吉1),嘉吉之亂起,赤松氏沒落,山名氏佔領了姬路城。其後應仁之亂中,赤松氏又重奪。
赤松氏家臣小寺氏入城。1580年(天正8年)豐臣秀吉於攻打毛利家之際佔領姬路城,並由家臣黑田孝高(黑田官兵衛)築起三層的天守閣。
池田氏輝轉封至鳥取城,由本多氏的伊勢桑名入城。
1618
年(元和4年) 構築西之丸,城的全貌大致完成。
1749
年(寬延2年)酒井氏的上野前橋入城。
1882
年(明治15年) 備前丸因失火被燬。
1910
年(明治43年) 明治大修理展開,耗了9萬圓以修理天守閣。
1919
年(大正8年) 陸軍省修理西之丸。其後,第十連隊轉移往岡山。
1928
年(昭和3年) 指定為歷史遺跡。由文部省管理(實際管理者為姬路市)。
1931
年(昭和6年) 天守閣被指定為「國寶」。後來,渡櫓等亦被指定為國寶。
1934
年(昭和9年) 「昭和大修理」開始。
1944
年(昭和19年)太平洋戰爭戰局惡化,修理中斷。
1945
年(昭和20年)73 姬路大空襲。城內中彈。在姬路本城遺址的中學校舍雖被燒毀,但城的本體卻奇跡地免祝融之禍。
1950
年(昭和25年)大修理。
1955
年(昭和30年)天守閣以外的修理完結。
1956
-1964年(昭和31-39年) 天守閣大維修。
1993
年(平成5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日本第一個登錄的世界遺產。

姬路城特徵
主體建築群:由中心部份的大天守閣(46.4公尺)、小天守閣共83座建築群的數層屋頂連接而成之城郭。結構分析:『嶄新的技術是以前神社、寺院建築都未曾使用過的。』
基礎結構(Nedori gumen):對於當時西方城堡尚未出現此種建造方式,來自荷蘭East Indies公司的Kämpfer博士在十七世紀中拜訪日本時,曾對此種精緻石牆建造方式大感訝異。磚石工程的基礎在於如何建築負擔龐大壓力的地基部份(Neishi),這稱之為「Nedori gumen」,因此石作主工程師將致力於高階武士指派的工作。目標在於防止嚴重的地面沉陷以及保護由地震帶來的損傷,當這個基礎工作已結束時,圬工業已完成。圬工有三種施作工法:「KirikomihagiUchikomihagi以及Nozura」:過程中K工法累積石塊到傾斜三十度,U工法傾斜三十六度以及N工法傾斜四十五度,其危險之處在於尚未完成前可能產生的崩塌,直到傾斜約四十度時。「為何姬路城牆使用這種大曲線型建造?」最初的設計發明出此種城牆,目的在於分散主城塔(天守閣)負擔於城牆上超過5700噸的垂直向重量,同時符合強大地震時所需。再者,這種曲狀結構可避免雨水停留在邊緣角落,並且一併集中在集水管。此外,這種施工對策亦有三種功能:在磚石未上灰漿或其他灰泥前可避開碰觸,並防止水殘留在凹陷處,牆體中央部份的圖樣「Waraizumi」,類似小孩子的胡亂堆砌。無疑地,如何面對敵軍的侵犯仍是建造時使用法則的最大誘因。曲型牆結構創造最大曲度,也為它創造更多的美感經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公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